在读安兰德作品的时候感觉有很多问号,倒不如坦然接受这种不适应进而不要苛求自己去解释,“反传统,反集体主义,大谈自我主义,极端的将人分为创造者和二手货两类而不提供可调和的中庸之道”
哪怕可以说张扬个性的今天,书中的故事仍然会觉得精彩但是陌生。
■
“源泉”
长时间泯然未知的东西在眼前打开,自我觉醒,在这篇叫源泉的小说里开始。
《源泉》讲述的是一个天才建筑师洛克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建筑系三年级学生洛克、强调建筑形式应与当代材料及功能紧密相结合,鼓吹摒弃无使用价值的伪古典建筑,因而成为某些因循守旧的教授们的眼中刺,被学校以“极端”为名开除了。
源泉剧照
与此同时,吉丁凭借阿谀奉承的本事使自己的事业在弗兰肯设计院获得巨大成功;短短几年时间之后,他就取代海耶,一跃成为公司的合伙人。对此,洛克不屑一顾,声明要为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建筑理念而设计。
在开始建筑师生涯后,他持守这一信条,拒绝向客户的庸俗审美品味妥协。即使在生计成了问题之时,他宁可选择去采石场当一个采石工,也不在建筑理念上向所谓的二手汉们(Second-hander)低头。他坚信,一个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他人而活,更不应以他人的好恶为自己的是非标准。
他既拒绝他人、社会对于他个人自由在任何方面的控制、影响,也拒绝对于他人,包括心爱的女人,施加任何形式的控制。
最后为了自己的理念炸毁大楼,这颇有“英雄主义”色彩。
■
“我知道我想要什么”——反权威的异教
“不要着急,他们都反对我。但是我有一个优势:他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而我知道。”
一个是超凡脱俗,在建筑领域拥有极大才华的个人主义天才,对平庸和权力不妥协,最后免不得工作室倒闭,落得生活困顿的处境。但洛克自己自己想要什么,也有这种才能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坚持自我,但不被理解,这大概也是时代的一个玩笑,对于天才的嫉妒。
而吉丁是更现实,更主流的选择,最后他命运不佳,江郎才尽,但我们都知道,现实中他会活得更滋润,更容易走上人生巅峰,毕业于建筑业的名门高校,成功进入最著名的设计院,他兴奋而又意气风发的走入社会,就如今天很多大学生毕业于名牌高校,又拿到了强的Offer一样兴奋。
但是,他从未独立,他总是需要身旁的人的“帮助”(当已经没有办法完成设计工作时,向洛克求助)。两种不同的选择,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当然,书中前者无疑是本书极力颂扬的人物,但是否极端的“乌托邦”理想就是一种高人一等的理想呢?平凡的理想也是理想,对金钱和名誉的追求也是合理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的追求不免会与现实格格不入,这也是一种“缺失”,对现实的不接受,也可以说不妥协。
当然,对于有触自己底线的事情,我们是不妥协,就像洛克炸掉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大楼一样(但方式较为极端)。
源泉剧照
■
天才的创造者与平庸二手汉
在追求自己心中的那道光时,手段必须正确,不择手段的事始终为世人所唾弃。
在法庭上,洛克对于同业二手汉们的指责,设计被窃名盗誉的二手汉们篡改得面目全非。为维护自己的建筑理念,洛克亲手工程炸掉。面对强大的社会抗议声潮,在法庭上,洛克为个人主义、为创造者的开拓精神侃侃而辩,对于虚伪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及二手汉们的无耻剽窃行为进行了鞭笞。
“二手汉就是那些没有原创力,没有自我,只会模仿别人、依附于他人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人。”
70多年前,安兰德就提出了原创性问题,尊重知识产权,对原作者的尊重,从无到有,从0到1,到现在其实也一直在进步,比如说音乐版权、艺术版权。而对于创作个体的我们来说,也要不断地upgrate自己,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别人的总是别人的,创作者的作品能拿走,但他的灵感源泉,他的创意,是永远不能被拿走。
■
人生不是来服务别人,而是要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
——洛克先生,这儿只有我们两个人。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是怎样么看我的?你想说什么都可以,没有人会听见我们说什么。
——可我没有看你。
个人主义是有强烈意识的人,他的利益与别人毫无关联,他不会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会为自己而牺牲他人的利益,它们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当某一天他们的利益发生关系时,正如洛克所说,他只是一个“交易者”。
这种理论对于我们来说太陌生了,即使是在当下这个提倡个性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的时代,依然令人感到惊异。但这种极端也是给人自己刺激,使觉醒,我们不必做到如此,但我们可以做到如此。
小说的标题来自安兰德的一句名言:“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这里,安兰德提出了所谓的“合理的自私”的概念,为个人主义及自我意识正名,她通过主人公之口宣称,对个人幸福的不断追求,而非对他人及社会的爱,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安兰特在《自私的德行》这本书中的“客观伦理学”中认为
①合理的美德意味着承担自己做出判断的责任,承担依靠自己头脑的工作来生活的责任(这是独立的美德)
②意味着不得为了他人的观点和希望而牺牲自己的信念(这是正直的美德)
③不得企图以任何方式粉饰现实(这是诚实的美德)——不得追求或接受不劳而获、无功受赏之物,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这是公正的美德)
④不得渴求无因之果,不得逃避自己造成的后果。
这也是个人主义一方面的体现,不为他人左右而仅为自己负责。
■
最终的主题,爱
“她越过了银行大厦的尖塔,越过了法院的屋顶,越过了教堂的塔尖。然后,只剩下了大洋和天空,还有霍华德·洛克的身姿。”
洛克和多米尼克的爱情更偏向于“柏拉图式”爱情,是精神上的伴侣,他们都有着对世俗平庸的反抗。
“多米尼克拥有倾城倾国般的美貌却性情孤僻古怪;她因对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平庸建筑深感厌倦而来到父亲的采石场生活。”而洛克则是“即使在生计成了问题之时,他宁可选择去采石场当一个采石工,也不在建筑理念上向所谓的二手汉们低头。”
人们提到精神伴侣,最先想到的是“理解”,很多人说找到一个理解自己的精神伴侣很难,但精神伴侣中的“理解”其实都不难做到,我们是一些具有无数共性的生物,有着相似的欲望和矛盾,有着相似的快乐和不安,一起讨厌一些东西,一起喜欢听一些话,这不就是简单的理解了吗?
三观和精神层面的相似,就像洛克和多尼米尔,不管经历多少,始终都是同类相吸,爱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力量。
■
处死平庸
“最后,陪审团宣判他无罪。洛克与多米尼克跨越七年的考验和等待,终于又走到了一起。小说的最后,华纳德请洛克设计他的最后一栋建筑,一栋用以检验人超越一切的摩天大楼。”
安兰特对洛克结局的设置是美好的,但现实中是否能达到这种和谐大团圆结局,我们还不得而知。
安兰德本人
小编想说的是,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时,我们就要改变自己,不是说一味地顺从世俗,随波逐流,而是怀着自己的理念“曲线救国”,磨炼自己的能力,当各方面能力足够强大,就处死平庸。
文|何其西
图|来源自网络
关于passFUN
城市青年活动平台,发现有趣生活新体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ngqijunrb.com/gjqh/1098.html